快速导航
企业报刊新闻写作常见问题 (3)
2024-10-04

  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国内共有企业自己创办的非赢利性“企业内刊”12000多种,总印刷量达1000万份左右,国人平均每百余人就可免费分得一本。如果按每种每年的成本支出(含人工)40万元(保守估计),那么中国内刊一年 ...

  不同公司内刊或网站上的新闻却是如此的相似,这些僵化的模板、程式化的报道,流水帐似的记录,其间根本无新闻可言,“想说爱你不容易”,只能令人敬而远之

  无论任何媒体报道新闻,导语是基础。一般而言,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,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和观点。好的导语给读者和观众一种期望,一种诱惑。如果你在导语中失去了读者,你就别想指望在稿件的中间把读者拉回来。

  比如以上所列的三则“新闻”的导语均属于没有新闻的导语,绝大多数这样的报道都是无效新闻,因为没有人愿意读这样的新闻,内刊就失去了传播的功能。

  其中的原因,一是在过去几十年里,新闻导语写作——新闻学教育的精华和核心,没有摆在大学新闻教育突出的地位,以致造成中国记者不会写有新闻的导语,只会写无新闻的导语。而我们这些内刊人从小到大,每天听到的、看到的都是诸如此类的新闻,“久在鲍鱼之肆,不闻其臭”,竟也习以为常了,以为新闻就是这样写的。二是内刊人自己没有用心,内刊缺乏竞争,导致了内刊人的懒惰,因为这样的程式化的“新闻”是最好写的,有很多甚至都可以提前炮制好,到时只管往其中填名字。而这些连自己也不感兴趣的“新闻”是不会有读者感兴趣的。

  “改变行为必须先更新观念”。由于我们很多的内刊记者、编辑在学校时接受的都是一些老套的新闻学的教育,还有一些甚至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的基本训练,长期受“机关报”文风的影响,耳濡目染之下,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。比如我们许多记者对会议报道都不感兴趣,认为“太死”,“没什么东西”,“就报报程序而已”,而在国外,正相反,记者们都爱跑会,因为会议里也埋藏着“大新闻”,只要记者注意挖掘,把会议写活,写透,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、枯燥的代名词。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,开会的目的是什么,以及达成了什么结果等,而不是关心会议的程序。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,要更新观念,打破惯性,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主动加强学习,而且要学习一些“新新闻学”的观念,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《新闻学核心》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梅尔文门彻教授在《新闻报道与写作》中提到的一些观点,比如新闻不是“News”,而是“Story”等。其次多阅读一些率先打破了老套的新闻学观念的一些新闻作品,比如《南方周末》上的一些新闻报道。同时在自己内刊的新闻写作中去实践这些新的理念。

  导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,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就可以。《新闻学核心》中说:“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。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。”“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、讲话、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。有的新闻事件里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,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,选取最大的钻石。”“导语是事件的高潮”,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。

  想吸引读者,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。作为写作者,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,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。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,反对什么,什么内容读者感兴趣的。你自己都不信,连你自己的无动于衷的,最好不要写。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。记住,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。

  (1)导语中选用的事实,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。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;

  (3)坚持倒金字塔结构,导语不要超过50个字,最好是一句线)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;

  比如上面提到的会议新闻,要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,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,而不是一开始就罗列一大堆事情,什么什么会议召开,谁出席,讲话,讨论了什么,通过了什么。在报道这些事件时,不是报道什么会议召开,或是什么领导人讲话。而在于在这个会议上,人们或领导人讲了什么新鲜的话,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什么问题。应该把会议的目的——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放在导语中,而不能采取编年史的写作手法。上面三条会议新闻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,它们真正的新闻点和卖点都被埋葬到了程序化的报道中,比如第一个例子,它的新闻点实际应该是某某领导在后面的讲话中提到的“公司决定战略转型,从聚焦规模到聚焦江南体育官网